赵安兵 | 向前延伸的路

时间 : 2023-04-11 16:48:02 来源 : 多彩贵州网

交通不言而喻是重要的。路是社会传播的载体,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交通的发展。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的官吏路正”,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

自古以来,道路交通何其重要。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为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正如从地图上看,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清溪村与联丰村、双江居相距并不太远,几公里的距离,一条直线就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循着这条直线,似乎村民们可以自由往来,毫不费力。


【资料图】

然而那只是平面的观感。现实中,几个村之间要来往,那条直线根本不存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用“疑”,本来它就没有路。人们得爬坡上坎,在根本称不上路的陡坡窄道间艰难步行。

无路之难

“从镇到市区完全没问题了,通乡路、通村路也完善了,但我们很多村民还是很穷,说起来,路不通仍是很大一个因素,他们的家离乡、村路仍然......”

“老百姓对修路的愿望十分强烈呢。”

“路面是不是水泥混凝土的,老百姓很在意。”

说起“组组通”问题,很多村镇工作人员都感慨无比,因为他们对“组组通”之前的状态记忆犹新,也最能体会通路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透过时光隧道,这里曾寂寥无人,荒蛮一片,草黄遍野,群山肃穆,凄清中只有静谧。许多年后,有人辗转来到这里,搭房盖瓦,开荒耕种,炊烟袅袅,忙起了生活。埋头耕种的人晨起下地,暮归闲坐,世世代代,日子悲苦艰难,重复单调,无人问津。越到后来,村落越陷入冷寂,很多人走了就没有再回来;很多人恋恋不舍,却又不得不搬离;留下来的是无处可去之人,无奈孤凄地守候在那里。许多沃土荒了,田地裂缝,野草开始疯长,走在一人多高的杂草灌木林中,最初的田坎细路渐渐没了痕迹。在这片土地上,荒蛮的历史似乎又要重现。

偏远山区很多地方有了类似的恶性循环。到底怎么了呢?

我们往往可以从具体的某个点上瞥见宏观状况。高坪镇松林凼至老木沟这条路有它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位于这条路上的清溪村到双江居,咫尺之遥。然而,很多年来,它们之间的路是不成其为真正的路的,一段长年稀烂的泥巴路似有若无,崎岖不平,狭窄得“担挑粪走都错不开。”且不是贯穿到底,从清溪组到凤仪组那条弯弯曲曲的土泥巴路延伸不远就断了,而到双江居方向根本就没有路,这些村与村之间各走各的小路,要来往,只能绕道而行。不仅相邻村组间的路难行,更难的是要下山去、到外面的大世界去——那条宽仅1米左右细窄曲折的泥巴小路啊,长年泥泞难行,坑坑洼洼,村民们日常生活极其受阻,出行难,运输难,生活难,致富更难。

因交通不便,一些村民不得已陆续搬离此地,很多土地荒弃了,到处是杂草丛生的荒凉。

仍居于此的村民经济上没有任何可供发展的奢望,能自给自足种点勉强糊口的粮食蔬菜就很不错了。“比如有的村民种玉米吧,挑一担粪得走一个多小时,成熟后采摘需要时间,背运出去要更多时间,就算卖出去了,会有什么搞头?”最终就只有弃耕。

弃耕后的土地越来越多,这里与荒山已没有多大差别。

有人偏偏看中了这片荒山,雄心勃勃种起了经果林。荒山嘛,租金便宜,成本低,压力也就小了许多。

哪成想当树木成林,硕果累累时才惊觉:交通是个大问题,土地成本的节约根本弥补不了运输成本上的大窟窿。

当逃兵还是硬着头皮撑下去?他们陷入两难中,头痛不已。

贵州很多地方的村子里都有同样的困境:没路会穷,穷了更没钱修路,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的日子看不到尽头和希望。

路在何方啊?

一筹莫展的村民们暗自叹息,他们的悲苦如一杯黄莲水,经口腔一直苦到心底。

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双强劲有力的大手即将把这个怪圈打破一一那就是新时代下党和政府的扶贫之手。很多村路被归入“组组通”硬化路的计划中了,即将结束村民长期以来赶场买卖靠肩挑背驼的苦涩历史。

作为群山围绕的贵州,崎岖不平,交通受到极大制约。最近几年,交通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十分突出,深度贫困地区近一半自然村寨、村民组道路没有硬化,交通闭塞,出行极其不便。为补足交通短板,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贵州省从2017年8月起,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组组通”硬化公路三年大决战,彻底解决服务农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遵义市要从2017年至2019年,共投资65.34亿元,对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16335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

原则上要求,30户以上村民组通组公路路基宽度不得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得小于3.5米,错车道每公里不得少于3处。路面应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得小于15厘米,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C25,路面采用沥青表处的,厚度不得小于4厘米。具体实施中,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技术标准。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村民组通硬化路率为68.9%,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战争年代,遵义的崇山峻岭护卫了长征队伍;现今,绵延起伏的山峦却成了发展的巨大挑战。地处贵州西北角的遵义,闭塞的交通不仅给民生带来不便,更制约了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出不去,外面很多东西也进不来。“农民养的猪运到广州,路上要3天,运到都饿瘦了。”要以农副产品、经济果疏、牲畜养殖致富,这让住在山里的老百姓们不敢奢望。靠人挑背驮?靠马匹运送?费力不说,成本高,效益也极差。

村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认为要改变现状,实在是奢望,艰难度日中苦巴巴望天长叹。

但是,这样的现状,一定要改变。而要改变,路是关键!

农村“组组通”硬化公路的建成,大层面来讲,可以充分发挥交通在“农村地区产业规划布局、乡村旅游发展、村容村貌改善、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让每一条路都在全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发挥最大效益。”具体到老百姓自身利益来讲,是实实在在解决“黔货出山”、当地老百姓物流畅通、出行方便、更快迈向希望和幸福的大事情。村民们很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村民们祖祖辈辈热切追求的希望,如今要被一阵春风实现了。

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提出了三大块工作重点:“村村双车道;有财政支持的组组通硬化公路;无资金政策支持的通组硬化路。”齐抓共管,三块工作同时运行。

“组组通”硬化公路的实施模式原则上是“省级指导、市州统筹、县区主责、乡镇实施、村民参与、多方协作、各方监督。”

“组组通”硬化公路是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17年开始,2019年全通,对2020年前脱贫工作是个前提保证。但汇川区在两年内就基本完成了“组组通”硬化公路。经统计,汇川区2017年8月启动决战开始,涉及到的“组组通”硬化路为962.61公里,通畅30户及以上村民组470个,共投资5.6亿元。

齐心修建希望路

曾有人说:“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作为一方父母官,谁不想为自己的乡亲们多谋福利呢?谁不想看着自己的子民早日过上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日子呢?谁不想每天走在路上,看到的每个人都笑脸相迎呢?

“村领导们为了修路,上下奔波,禅精竭虑啊。”在各地抢修“组组通”硬化路的过程中,不少村民掏着心窝子说。

松林凼至老木沟这条路修建前,村委会召集村组老百姓开坝坝会,不厌其烦地沟通、动员、宣传。首先要把所经线路的土地协调出来,占了哪家的地或哪家的猪牛圈,丈量好,拆迁掉,无偿征用,“如果以后有了好的效益,再考虑补偿问题。”所占青苗费则由村里统一支付。

老百姓是善良的,何况早已尝尽交通不便带来的苦头,最初,被占户多少也有不满情绪,而思想工作一做,纷纷理解并响应,竟无一人为难推阻。土地协调问题终于圆满。

修路机械的租赁费、油费、人工费得到了财政补贴,一天最多时有七、八台挖机同时工作。2017年8月,经过一个月抢工,毛路终于成型;这时,该路通组硬化的区级财政支持也下来了。同年9月7日,在上下全方位努力、监管中,这条总长6.635公里,总投资426万元的通组硬化路开工了。历经一个多月的抢建,顺利硬化完工。

因为上下齐心,修路过程总体顺畅。让很多人感动的是,过程中有一段路需要扩宽,却发现有座坟立于此,村委会正商量怎样去沟通谈补偿问题,而坟主家已主动自行迁了坟,没有一句怨言,没有提任何要求。这在农村极其罕见。

这条路所带动的村民组有清溪、凤梨、窝一、窝二、红花、后坝、樟子垭、水井湾、龙兴、董家沟等,受惠群众约两千多人。

如今,站在这条路的一个三岔路口,往一边看,一条蜿蜒的路曲曲折折通向村外;往另一边看,深秋的阳光下,一条如灰色飘带的崭新硬化小路径直伸向远方,那个尽头,就是双江居;还有一方,是将联接207省道的又一条路。整条路的路肩顺畅,路面平整,路基坚实,混凝土浇注密实,路面刻纹整齐,质量完全符合通组硬化路要求。

关于质量问题,“修路过程中,村民们选了他们自己的群众代表,和主管部门一样,天天蹲在工地上监督。因为这将是他们自己要用的路,村民们关心得很哟。”有人笑道。

长年处于偏僻山村的百姓,出行艰难不易,因此他们对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和根深蒂固的爱路情结啊!

正如这条路一样,当“组组通”连接了每个村民组后,深山里,成千上万户处于边缘的老百姓终于结束了长久以来不通路的灰暗历史,渐渐走出了“活在深山无人识”的经济文化洼地。水泥路的灰色,替代了往昔贫困的灰色,那灰色就好看起来,可爱起来,生活也就多姿多彩起来。

拔开乌云见日出

之前,由于路不通,车辆进不来,农特产品运输难,成本高,收入低,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今,路通产业兴,交通建设的乘法效应很快凸显出来。

2017年之前,有些地方有人看到很多土地成为荒坡,闲置浪费,很可惜,于是想带动村民,流转土地,把闲散土地利用起来,栽种蜂糖李、板栗、猕猴桃、梨子等经济果树。

清溪村也有人行动起来,他们对经济果树的前景是有良好预期的,于是利用272亩流转土地分别栽种了蜂糖李、板栗等。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果树长势良好,眼看收成在望,他们喜滋滋盘算着即将到手的收益及分配。但随着时间的飘移,却发现问题并没有他们所设想的那样简单,愿望很美好,现实却残酷无比,交通不便成为一个硬伤和掣肘,很多成熟的果子根本卖不出去,很多烂在了树上,又涮涮落地腐坏。

心痛的果农忧心如焚,却一筹莫展。

当“组组通”终于修通了松林凼至老木沟这条路时,位于这条路上的几百亩经果林才终于有了转机,果农们终于拔开乌云见晴天了。

他们中有人无限感慨:“以前是肩挑背扛弄出去,得不偿失。也无人来自行采摘。现在情况不同了,当毛路出来时,就有人开着车来买水果了。”

路通了,希望也就大了,有果农对这片起死回生的闲置荒坡开始了一长两短的规划:长期呢,就让蜂糖李子树茁壮成长;短期呢,这些李子树下的间隙中,荒草会被拔除,再按两季栽种辣椒、蔬菜,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效益,达到利润最大化。

有人感叹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条产业路啊。”

因为这些原本荒置土地的流转费成为村民的一个进项;另一方面,果树林、辣椒、蔬菜的除草、耕土、栽种、管护、采摘都需要人工,用工时优先让当地贫困户、土地所有者来参加有偿劳动,最多时一天需要五、六十人。在辣椒产量高时,手脚麻利的一天可达到二百元左右的收入。

村民吉永红负责管理这些劳动者的具体工作,他常听到村民的心里话:“幸亏你们需要我们呢。一生守在这个地方,以前只会做点自家园子里、土里的事,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就近找钱了。”

原来,到这里来临时务工的人多数是当地50岁以上,65岁以下的村民,他们现在利用空闲时间就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笔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据果农介绍,他今年辣椒种了272亩,近八万斤的产量,三、四个月的时间里,采摘的人中,最多的领到了五、六千元的劳动报酬。为了充分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他准备冬季还要栽种30亩萝卜、20亩香菜、近50亩洋芋,多样化耕种。

“这些荒地最终会是宝地的!”村民说,“路修通了,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了。这个时代是最幸福的时代了。”

是呀,路通了,类似的产业发展有了希望,扶贫工作才能真正从被动的“输血式”转变成主动的“造血式”,这样,扶贫后续才更有坚持下去的可能和希望!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热门文章